|
德勤 打造可持续的超级智能城市
放眼未来, 智慧城市迈向“超级智能城市” 不再仅限于技术与数据的融合, 建设视角将更多地放在与“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关的城市建设上。 在十四五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时期, 政府将持续鼓励各城市立足能源、 建筑、 产业、 交通四大方面推动降碳转型, 利用创新型技术助力产业结构、 清洁能源体系优化升级, 同时大力引导居民绿色出行, 推动交通智能化发展。 另外,“超级智能城市” 建设逐渐从被动规划转向开放参与, 政府、 实施企业、 人民三方共同发力, 尤其是做到充分的市民参与, 从公众实际诉求出发,通过良好生态圈合作推动“超级智能城市” 建设,让市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城市服务提升, 借助新兴技术实现良好互动体验。 从实践来看, 智能城市下的运用场景不断拓展, 新兴技术的不断迭代也使得韧性城市理念正在加强融合。 智能城市布局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基础设施逐渐成为实现韧性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 虽然中国的韧性城市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 但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探索智慧与韧性之间的联系。
随着数据成为建设“超级智能城市” 重要一环,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重要议题。 未来场景驱动下的智能城市网络蕴含海量数据, 极易受到多面的网络攻击, 造成数据泄露和破坏。因此, 政府将着力提升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 从技术体系、 管理体系、 运维体系三方面出发, 在整体上形成主动防御模式, 快速处理数据安全威胁。 同时政府引导建立用户、 企业隐私信息保护平台, 一方面为个人提供可自主控制的隐私权益, 另一方面为企业提供隐私数据管理、 监督的能力。
展望未来,“超级智能城市” 建设视角将更多放在与“以人为本”、“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相关的议题上。 在十四五高质量可持续发展时期,城市应从能源、 建筑、 产业、 交通四大方面推动降碳转型, 利用创新型技术助力产业结构、 清洁能源体系优化升级。 从实践来看, 智能城市下的运用场景不断拓展, 新兴技术的不断迭代也使得韧性城市理念正在加强融合,城市布局的感知设备和智能基础设施逐渐成为实现韧性城市功能的重要基础。 而随着数据成为建设“超级智能城市” 重要一环, 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成为重要议题, 城市应着力提升信息安全的自主可控能力, 从技术体系、 管理体系、 运维体系三方面出发, 在整体上形成主动防御模式, 快速处理数据安全威胁。 最后,“超级智能城市” 建设将逐渐从被动规划转向开放参与, 由政府、 实施企业、 人民三方共同发力, 通过良好生态圈合作推动“超级智能城市” 建设, 让市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城市服务提升。
超级智能城市大趋势
01 由“智慧城市”升级至“超级智能城市
▪ 中国智慧城市正在转型升级迈入”超级智能城市”阶段
▪ “超级智能城市”不再仅仅是透过先进技术与数据融合实现城市智能化,而是必须关注与实现绿色可持续,确保城市韧性,同时实现以人为本,方能建立高效、和谐、人文、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02从“人治+数治”转向“以人为本
▪ “超级智能城市”的建设将更多的视角放在“以人为本”的城市建设上,让市民体会到实实在在的城市服务改善
▪ 从包容、联系、粘性、魅力、创新、参与这六个发展角度,打造一个为市民创造价值和温度的城市
03从“粗放增长”到注重“绿色低碳
▪ 城市建设与规划需要妥善运用智能化技术,加速实现低碳和绿色转型目标
▪ 城市可从能源体系、绿色建筑、循环经济智能交通四大方面实现降碳转型
04从“被动规划”到“开放参与
▪ 城市从被动规划管理到主动的转变,是由政府、企业、百姓共同参与城市建设
▪ 通过完善的治理框架、数据共享融合推进成效评估和监督问责闭环,从而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05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双手抓,双保障
▪ 智慧城市的安全保障体系围绕以数据为核心,保障从智能端侧、边缘计算、网络管道及云数据中心的生态化综合安全
▪ 智慧城市的安全不仅需要有敏捷的安全治理能力,更要应用以AI、大数据和可信计算下的自动化安全技术保障
▪ 以人为本的隐私保护更是不能忽视的重中之重
06 为实现韧性城市夯实基础
▪ 现有布局的智能设施和平台为城市的灾害防御和应急管理提供用于分析和决策的数据
▪ 在超级智能城市建设中嵌入韧性城市功能打造“智能-韧性”一体化的管理平台和预测预警系统
07 场景驱动赋能超级智能城市
▪ 超级智能城市建设以经济、出行、环境保护、教育、社区、安防、等核心城市场景为驱动
▪ 新型超级智能城市从市民体验和场景出发注重可持续的长效运营,发挥数据价值支持智能决策,提升市民的满意度
08投融资模式趋向多方参与与多模式组合
▪ 国资国企及平台公司从单一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单位转型成为一体化城市运营商
▪ 投融资模式趋向多方参与,并结合多种融资工具,可优化资金配置、降低融资成本
版权归属:德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