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W" V1 ]1 p/ Z5 ?, t
. o2 u4 W o0 r6 N6 w
& J) O8 }. E; v. C, }" j0 V2 v这场变动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为那些“摸着阿里过河”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一个参考模板
" `3 ]3 r9 @9 @7 w* E; ]+ o
1 b# D) H1 k1 v1 j/ k3 r* _“大地震。”2 N1 m& _6 t- E' X- f. a8 Y5 K
! V" p$ o+ z$ m) ?! l* @阿里淘天员工杨毅对《中国企业家》如此形容。“消息藏得密不透风,我们也是看到内部信才知道。群里当时就炸锅了。”他感慨道,“没想到能成为阿里成立24年以来最大变革的亲历者。”
# C0 t [+ y! V
' n. ?* _! @0 ]! `3月28日,一封全员信搅动整个阿里——阿里巴巴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张勇宣布“1+6+N”组织变革正式开启,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未来都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
7 l% Y" N- h+ ~: V9 z* `9 B* g; }/ A% [+ w/ J( p
' e( D& }7 n% U! k) x. y来源:视觉中国
+ z2 j5 d# o; g: t$ a o% @ v* p C: j& J3 x) z
这意味着,阿里集团对人、财、事一手抓的统管模式成为过去时,未来将全面转向控股模式。旗下的每个业务也会更像一家创业公司,自主决策权加强,也需自负盈亏,直面市场竞争洗礼。
7 | K8 O, c4 f- Z' Q2 i" g; E
5 U O( g& f" w: s9 Y一场大风暴很快席卷而来。% n. a$ k- A6 k8 `) f
" G0 I' o+ Z$ H) j) R- M/ g
两个月后,阿里公开旗下业务的上市计划表:盒马预计在未来6~12个月内完成上市流程;菜鸟亦启动上市计划,预计在未来12~18个月内完成;阿里云从集团母体完全分拆独立走向上市,在未来12个月内完成,并引入外部投资者;国际数字商业集团启动外部融资。6 g) ]% s! B7 N5 Y$ J3 {
1 `! Q+ t q+ Q一系列人事洗牌旋即落下。% w+ Q, |! I: j9 ]
! D, d: z$ n, ^9 W1 S# b+ f0 e张勇将在9月份告别集团一号位,此后专职担任阿里云董事长兼CEO,阿里董事会主席、CEO分别由蔡崇信和吴泳铭接任,六大集团董事会共设30个席位,多位退休淡出一线的“十八罗汉”,皆在分拆后的六大集团中担任要职。
5 m; K/ g7 ?; Q+ T# o# e$ Y+ h2 S* y1 r1 Z, I
最新动态是,调任去海外执掌16个月的蒋凡,重新回归阿里合伙人名单,菜鸟CEO万霖新晋阿里合伙人。5 ~! O( a, v( S6 e
/ D: s/ }3 a( }3 [- V6 |6 m值得玩味的是,阿里并没有完全切割掉蚂蚁:7月23日阿里巴巴在港交所发布公告称,公司收到其持有33%股权的非并表关联方蚂蚁集团的通知,蚂蚁集团已于2023年7月23日召开股东大会,其股东已批准蚂蚁集团向其全体股东回购不超过7.6%股份的议案。阿里在公告中表示,鉴于蚂蚁集团继续为阿里巴巴集团若干业务的重要战略伙伴,阿里巴巴集团已决定将不在此次拟议回购中,向蚂蚁集团出售任何股份,以续维持其于蚂蚁集团的持股。3 f3 P0 b" ~5 b4 z) G
2 |$ S7 g7 D0 v3 r. n8 l3 n$ F$ [4 k据说,阿里对数字有独特的偏好,内部有个不成文的习惯,“逢单出击,逢双韬光养晦”,意思是单数年适宜迅猛出击,双数年适宜韬光养晦。果然2022年一年沉寂,2023年阿里就频频上热搜。
$ b( K% J9 M' a' V. x/ u4 U0 \
变化很快传导到毛细血管终端。
9 |8 j- r" A+ P: ]5 ]5 |) O3 r* ~8 E6 {' I) C! L& [- z5 m A" |
接近阿里的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阿里员工已经不能再自由“活水”,转岗至其他事业群,需要先离职再入职,重新定级定薪;P序列取消,简化晋升,用14~28级对应原P4~P8,原P8以上员工走组织任命的形式,且层级和奖金分离;计划将OKR考核制度调整为OKR与KPI并行,部分集团考虑将绩效考核周期从半年改为季度;部分业务集团已经开始制定员工的新工号。
$ g8 v* O ~, R
( B& \* }* |: S. t4 Q变革仍在进行时。未来1~2年,阿里在分拆、融资、上市等层面还有一连串动作。但一条脉络已经清晰浮出水面:以创始人马云为中心的权力中枢全面复归,阿里巴巴要重回“创业时代”。
) b5 A) M( h$ r9 D) W5 |: K
' X2 Y+ Y& J3 R( r$ R1 m$ K10年以上的老员工对此比较淡定,变化一直在阿里的血液中流动。
# Y& u0 M2 n$ E$ c$ ?$ a O9 P! }% N" a Y: j
2005年,支付宝从淘宝剥离,成为独立公司;/ {+ d) f. t8 W; B4 Q6 K7 N
4 T( E2 x8 D( g [2 ~% A! a
2011年,淘宝一拆三,B2B人事地震;/ `& B) U4 m) A) V+ ?9 o7 K; A
/ J" [% P9 I5 V' ?5 h( R
2012年,阿里分拆成七大事业部,次年又分拆成25个事业部;0 q* ]+ M( o' G, S
/ L8 W% V( w% ~7 k+ M0 c* r" z2014年,阿里从PC端全面转型移动端;
9 D- C, D8 _) v" l1 D
; d9 F3 ]/ h- ^" t, @+ @) g/ |) H3 G2015年,“小前台、大中台”组织架构革命展开,打破原有的树状结构;
. t) g0 {5 M8 d/ w6 |; K, _( V0 B7 O. P4 u, X, j5 G+ N4 u K7 S
2019年,阿里云智能、B系由业务总裁代表集团分管,施行板块治理; K, f( ~2 [$ G
" M j3 m9 b2 U0 R' C2021年,“多元化治理”成为全新的组织战略。6 Y" ?' v4 t& G; E U
f- e0 ^3 Z$ F# o
0 O# d# n; o9 L) @# k$ o3 w% }# f
/ t1 E. g" y$ M3 U% q/ y6 r2 L
$ g8 z6 X3 q7 I) b! z) P
6 N. _7 b$ p6 r$ O y
( p1 q) `5 b$ Z t
( D! N0 B" B8 [1 p) d( {! I7 f9 V- I: A( f3 F& I
+ w: } H" N! j0 e4 H4 R5 H' m9 G
0 M+ @* s( @' H6 P2 ]& G
" v" Z v% X: G/ f2 C. h+ v8 w0 D7 E1 I" m
, L1 B2 D; h$ b: D) x图表:中企图库 6 p, Z# N+ } F; h o/ K P/ j8 @
X: y8 J: }8 w
只是阿里这一次面临的内外部环境,比以往每一次局面更加错综复杂。众多行业人士对《中国企业家》指出,这场风暴般的大变革下,最可圈可点部分,并非阿里的组织设计或业务发展,而是推倒重建的巨大行动力,毕竟“船大难掉头”。
) g+ F; }1 |, R( c4 b
Y& e" F$ V x u. }& w2 `马云的危机意识向来很强,他常说,在科技领域,一个行业领先的公司掉队,也就一两年时间。4 q* M5 L# M1 [6 X( [, W
- [) u" {( q( ~) i8 F0 R% |+ x" e“阿里过去那些赖以成功的方法论可能都不适用了,应该迅速改掉。”在两个月前的内部会上,马云再次强调了这一点。
& v( i1 V' H% k" F( y q
- q$ D+ M' K3 a* |自1994年开始,中国互联网走过近30个年头。在此过程中,互联网企业因主业需求,不断多元化发展变得庞大,诞生了阿里、腾讯、百度、字节等多家巨型公司。截至2023年3月底,我国上市互联网公司总市值为11.1万亿元,腾讯、阿里、美团等前十家公司的总市值占全行业的比重达到76.1%。/ `" i# c# C+ E( e. l) L( w
" [4 S; Q' v( z; d" a
阿里这场变动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为那些“摸着阿里过河”的互联网企业提供一个参考模板。9 y/ U7 u+ H3 }8 B
( [; P' \( {1 f
剖开阿里历次变革的内核,无非是围绕“人、事、时、势”四个维度,时来则动,势去则止。这是商业史上的重要一页,《中国企业家》试图从这四个维度去纵深拆解,阿里此次变阵如何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8 b# W: z, N+ \+ U" K* k) ~
7 O z! f; A, X
01 “一拆六”; p( w. ^' r2 B4 B0 h7 _$ c3 G/ c
0 {: C: C9 O% ?3 J% J7 o
3月28日,马云回国后,阿里这场“24年以来最重要的变革”雷厉风行地展开。
8 p* q1 h$ F" a: t
& g9 h' w: X! _+ q$ c1 F' k架构上,阿里分拆成“1+6+N”的数个独立公司——“1”指一个阿里巴巴集团,“6”指阿里云智能、淘宝天猫商业、本地生活、菜鸟、国际数字商业、大文娱六大业务集团,“N”则指旗下多家业务公司,如阿里健康、高鑫零售、盒马等,以及阿里未来可能新创设或投资的公司。
" c6 ?: Z- p8 o" \
. X0 {$ W. P* v! N! b4 {$ @' b* e8 u' n, R) z2 x
图表:中企图库 % F' r% q) S& g( K3 S" f
0 Q% _9 G" B; w& x/ [云智能集团由张勇兼任CEO;淘宝天猫商业集团由戴珊任CEO;本地生活集团,俞永福担任CEO;菜鸟集团,万霖担任CEO;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蒋凡出任CEO;大文娱集团由樊路远任CEO。
* I$ M4 B3 M6 m! L: f; h) {
" C9 t1 C+ P8 G0 h在全员信中,张勇强调,具备条件的业务集团和公司,未来都有独立融资和上市的可能性。上市计划表也在不久后公开:盒马打头阵,菜鸟、阿里云紧随其后。
( b/ s" ]8 n4 p4 g% J4 u e8 M: K8 F- {( P3 [: _; u1 Z P
淘天集团相对特殊。所有子集团未来均有可能对外融资及独立上市,而淘天集团未来仍将是阿里巴巴集团的主要资金来源,保持核心100%控股。* V/ k7 R: v/ v- o7 ?( ?9 Z
0 e# Y" i% b. j; |
盒马、菜鸟最先上阵资本市场,并非意料之外。一位菜鸟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菜鸟在阿里体系中一直是相对独立的业务,分拆对员工的行为方式影响并不大,反而会促使菜鸟在市场中开拓更多友好关系。”( Z6 a0 `1 M; H( m! o( {' p
+ B- T" M; \3 O此外,结合物流行业大背景来看,菜鸟是国内主流大型物流企业中唯二没有上市的企业,另一家是极兔,但极兔已先一步递交了招股书。5 B$ `4 N) z2 D- J1 I
/ g% m2 z$ O' {( k
一位盒马员工向《中国企业家》透露:“盒马早就自成生态了。盒马刚成立的时候,就给员工发放属于自己的股权,所以大家对分拆的消息都比较淡定。”2021年6月,盒马升级为独立事业群,同年年底又独立为公司,开始自负盈亏。
7 |. H f3 g& y+ I/ w$ v+ H: L2 n/ [' h( D1 |% U* ?) K9 W/ {
长江商学院战略管理学教授、接力长江及长江在线学术主任石维磊指出,阿里分拆的动作,或许是从盒马得到的启发。“盒马孵化以后,一直相对独立,所以创新力度很强,可以对市场做出迅速反应。阿里不同业务面对的是不同的市场,文化、激励机制和人力资源都不一样,分拆以后,可以把其他业务的创新能力也释放出来。”石维磊分析。
0 S: O, B+ o+ @' ]1 ?. ?" P( m$ I) q) p# I' {( S/ M- O" p% r+ E2 M
但有熟悉资本市场的人士指出,按目前整体社会消费环境来看,盒马如果作为零售类企业上市,估值不会太高,不会给股东阿里巴巴带来明显溢价。
8 Y7 @" ]& g" K) R
; i: S; B2 H2 A; b; t' K+ Q一个值得推敲的细节是,此前有关上市的官方口径一直是盒马在前、菜鸟在后,但7月21日阿里最新年报发布后,其宣传口径则变为“菜鸟、盒马启动探索IPO”。哪颗棋子最先落定资本市场,仍是未知。
3 P, \, W0 l5 Z# I. }, |1 u* i! \+ t9 J8 S. {
根据分拆计划,阿里旗下的每个业务,会更像一家单独的创业公司,每年的业务规划、市场响应、预算、薪酬福利都将由各业务自行决定,独自面向市场。
9 c4 M- p! w2 S# n' \6 f9 {) z/ U( ]1 r$ F% N" m4 w
这也意味着业务将直面市场竞争的洗礼,业务彼此之间的合作也将市场化运作。《中国企业家》了解到,“一拆六”后,阿里各业务都进入“赛马”状态,谁先上市、先实现自造血、从赛道竞争中跑出来,在当下变得尤为重要。
; a9 ~8 s. m8 B
! |! l) t1 x* A% |% a) H' R压力是自上而下传导的。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透露,这次大变革给到内部的压力很大,“因为分拆后要给外面传达一个健康、高效的形象,那就只有把压力传递到内部,才能把事情干好。无论‘高P’还是‘低P’,大家都压力倍增,加班也明显变多。”1 C4 s! O, y9 m/ E; p3 _6 K+ M
$ h& v! m* {" x) w篱笆墙已经在修建中。
* a( V( h' ~( W5 k+ F7 k; B; U S, t( P
有淘天员工向《中国企业家》展示了钉钉后台,组织架构名称已经从BU更名为集团。原阿里集团中台团队的客服、技术、人力、财务等,整体或部分也都划入了淘天,这意味着淘天已经具备独立经营管理的建制。其他各业务集团也都在紧锣密鼓筹备中。1 b0 @0 A" D4 s2 M: g
9 R* }( u6 R+ }- @5 Q
更早之前,蚂蚁率先切断了与阿里集团的纽带。今年年初,蚂蚁集团对股东上层结构作出调整,马云不再为实际控制人,蚂蚁的高管也全部从阿里披露的合伙人名单中消失。0 J1 c' `- K: e& v4 ^. _5 \4 H
; B& B1 t$ {3 i q& E( b
一位接近蚂蚁的人士曾向《中国企业家》透露,这两年蚂蚁一直在各类业务上和阿里做切割。“以前蚂蚁其实和阿里有很多算不清楚的糊涂账,例如支付宝会把资源更多倾斜给自家兄弟公司。但现在蚂蚁和阿里最多施行‘最惠国策略’,其余一概独立。”
, y+ M. l1 B. p, `
7 M/ G% S. J0 q! C: Z2 e阿里与蚂蚁之间的员工“内部”流动通道早已关闭,双方员工不再平级换岗,而是离职再入职。有蚂蚁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以前蚂蚁和阿里的钉钉是互通的,蚂蚁可以查到阿里任何一个BU的员工信息,今年上半年突然双向屏蔽了。”
; K/ i6 |) f+ e/ Z; R R+ d6 k- w- C2 o, @6 c& z- O5 k
许多与蚂蚁和阿里同时有业务往来的人士均表示,两家公司的行事风格越来越迥异,“蚂蚁相对更低调务实,to B的味道浓厚,体感上已是两家完全不一样的公司了。”
0 s$ H. ?' a# {5 c/ R+ P5 D+ d0 W' }; L+ O9 |3 i+ u
02 合久必分( R; `+ W" {- E$ P7 i' i6 H
; K Y! H5 X: ?4 o拆是必然的选择吗?
8 m5 e5 r/ k4 K$ l2 _) F! m, ^6 @: U
多位接近阿里的人士表示:“阿里发展到这一体量,早就该拆了,只是过去几年环境和条件都不允许。”此次分拆的动作之大、速度之快,也可见阿里的决心。
9 ?8 D( f. S7 {! ^6 F# R3 n5 L$ E. Z( `7 `. Z2 f3 E
$ @) u( ]* g, H; Q! O: a( p z, Q1 b4 ^摄影:邓攀 0 W' \6 d/ p" q. o' h- J
# c9 {$ B( ]& h4 H1 m/ ~! b在互联网黄金十年的高速增长期,规模化成为巨头发展的主基调,无论是阿里、腾讯还是字节,都致力于跑马圈地,横向扩张。
9 u" @; q$ x6 [% X- S6 r, \6 W0 X+ ]& S, J6 a
在业务愈发多元化趋势下,为了更加合理分配企业内部的权责,将更多资源投入到有潜力的业务线,2015年,阿里首次提出“大中台,小前台”战略,为前线业务减重。$ o+ U7 c' k# K) }6 n5 o3 ?; N- M( [
$ U r% z3 J/ ]% H" h# H5 k% r
彼时环境中,中台带给阿里的价值不可否认,实施中台战略的前3年,大大节约了开发资源、缩短了新业务的上线时间,有效节约了存储资源和计算资源,为阿里省下6亿元真金白银——盒马正是脱胎于此阶段。
S- O" g$ l8 F( l2 B# m0 f' H o. O# u; Z6 @
一时间,中台成为风靡互联网企业的新物种,众多大厂纷纷效仿,投入资源打造中台。但多元化的公司大到一定规模后,中台反而从强协同发展的“蜜糖”变成了“砒霜”。$ N7 c+ k% k# P6 j$ ~0 M6 Q# j) ^
& X( C# n* C- T2 ]! S2 D+ Z
“中台越来越臃肿,决策链条变长,协作效率也会越来越低,统一的中台对不同业务的市场反应非常慢,反而会拖累业务发展的节奏。”石维磊解释道。
, q" F; C7 q6 \- ]1 z/ A% S2 ]( q6 f
阿里业务复杂程度,超出了同类体量的公司。多元化战略下的阿里,如同一条八爪鱼,每只触手都面临着一条甚至多条鲨鱼的围攻。
, [7 ^. g9 W5 S- c; I0 e& }! i
阿里核心的电商业务,正面临拼多多、京东和抖快电商的攻城略地。尤其是疫情3年,在互联网平台普遍进入寒冬之际,主打下沉市场的拼多多和抖音电商反而保持了较为可观的增长。2020~2022年,拼多多营收从594.92亿元增长到1305.58亿元,增长率分别达到97.37%、57.92%、38.97%;抖音电商的GMV(商品交易总额),则从2020年的5000亿元增长到2022年的超1.5万亿元。& n6 \: D" v$ _+ Z: x9 I1 D; w8 [
; f" q8 |7 p {5 P阿里其他每个业务也都在遭遇激烈竞争。叠加消费疲软、增长乏力、反垄断背景,多元化策略并未如想象中那样,为阿里带来“1+1>2”的效果,阿里缩水的估值可以印证这一点。
! G& z0 F; _5 a* J& `" w; L" B0 J& ?" K/ L" Q
业务冗杂,大公司弊病也随之而来。有一线的阿里员工向《中国企业家》表示,这几年内部组织的派系越来越复杂,且决策变慢,“一些小的动作也需要经过层层审批,有时候几天都干不了活,光走流程了。”* y* B' n0 C7 D. _) }* C% V
9 w; b4 N( r6 F0 ]
石维磊指出,阿里的多元化逻辑不应建立在共享资源基础上,而是要建立在一致的核心竞争力上。4 ]7 N8 h0 L* D: A) f8 J: o
' v, f- X6 c6 C
“虽然几个部门可以共享一些中台资源,但每个部门核心竞争力都不一样,比如盒马的核心竞争力是供应链,菜鸟的是覆盖度。分拆不仅可以让各业务聚焦精力打造核心竞争力,更大的意义是提升业务的创新能力。”石维磊认为,阿里分拆的价值,远远高于聚合在一起的价值。" \: u0 {( M3 W9 x4 X
$ ?; P/ B8 j# B5 a“一拆六”后,张勇也明确提到,“集团中后台将全面做轻、做薄”。目前,阿里中台已全部或部分打散到各业务集团中。
& O$ h4 J$ ]9 y* k) h, ]; R/ z+ e' E `6 [# v' e3 e
一名机构投资人对《中国企业家》指出,从另一个维度来看,阿里此次分拆,本质上是将“1+6+N”中现金流欠奉、竞争激烈的业务隔离,刺激业务部门自己干,优胜劣汰,也可以利用资本市场减轻核心电商业务和母公司的压力。
6 W1 ^& b" ?4 S- S$ I$ N( P$ i1 i7 U9 o/ m$ M
一些阿里员工将之比喻为“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
4 Z5 \$ k* v+ ?* W1 j8 U" w& _% W7 p. Y* y+ T0 _. j6 Q5 P0 q! }
此前,常有新晋的阿里员工抱怨,上一轮的股权激励已经过去那么多年,很多老员工都实现了财务自由,新员工的部分薪酬虽然用股票支付,但阿里当前股价仅为2020年最高值的1/4,不少员工收入都随着阿里的股价低迷而缩水。重组后,每个业务集团都会拥有自己的员工持股计划,这是最有效激发员工“创业心态”的手段。
( L+ a8 _; d& b0 r4 z4 a% I1 j$ K4 F, O# c5 Y+ C6 p; U
技术大变革期,也是公司兴衰交替的关键期。阿里选择在现在进行分拆,也是为了踩中技术变革浪潮,各业务集中力量办大事,回到创业公司心态。
) z* s( O) B& {) B- B0 z9 @% G! w
% N* ]8 ?5 {! N% T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回顾阿里发展史,抓住技术浪潮成就了阿里——互联网技术普及时,马云带领下的“十八罗汉”抓住机会创办阿里巴巴,书写恢弘传奇;移动互联网时代,阿里“All in无线”战略获得成功。
* ^, x, ~2 r: y8 h* {5 h2 S b* e$ J2 P2 J2 `
中国数实融合50人论坛副秘书长胡麒牧对《中国企业家》分析,ChatGPT为代表的AI大模型带来新的技术变革,科技企业既兴奋又焦虑。“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科技公司之一,阿里选择在这个节点分拆,意在激发创新力,抢滩下一次互联网革命转型带来的机会。”, ?6 S) R0 `7 ~. m
( M5 z3 S7 f& ]' D' U n
这些后验式的解读都指向一个结论:阿里到了必须要拆的阶段。
0 m- L# v" z, @, t* k0 d; Y% @! I9 z: N! S5 G5 @( i
03 回到淘宝
$ H8 K3 c% z/ R$ N" e( y! `" I+ u* r/ W6 S' d
变化首先在淘天流动。
5 j* i% q5 N# ?% c& [; g
2 I# S+ g4 {/ x“618”前夕,马云直接召集淘天集团各业务负责人,开了一场小范围内的沟通会。马云为淘天集团指出了三个方向:回归淘宝、回归用户、回归互联网。他认为,接下来是淘宝而不是天猫的机会,阿里电商应该“回归淘宝”。1 f. B4 `% O4 {6 X) X+ i
' E3 L9 j% a! g4 B) s' h一场“回归淘宝”的战役在淘天内部火速展开。淘天集团分拆后的第一个“618”大促,首次从“天猫618”更名为“淘宝天猫618”,据了解,接下来的“双11”也将更名为“淘宝天猫双11”。
" Y: t/ e& w' R( _ a- q; W4 o/ b3 j& L7 G, {9 ^0 p$ d7 A3 K
这两年,比起GMV,淘系更看重DAU(日活跃用户数量)。《中国企业家》从一位淘天员工处得知,“比起这两项指标,内部也开始看重日交易量”。
" g0 }# O* p2 p& k$ R8 P
2 R. d0 o9 L R" h7 C' e+ n7 e日交易量的特点通常是小额、高频,与中小商家的消费群体不谋而合。中小商家背靠淘宝,连接相对天猫更下沉的市场,这意味着淘系注意力已经彻底转向。+ a0 X1 j/ h8 J: T2 S' N, p" k- M8 q
( \. v1 { M9 ?9 X5 o! @0 X大势所趋。此前几年,淘天采用的大战略是消费升级,让淘宝倾斜大量流量给天猫,以扶持品牌商家崛起。在寻求增长层面,此战略功不可没,品牌商家自带流量和粉丝群体,且客单价更高,阿里也因此获得了更多商业化收入。直到2022年,淘宝天猫有七成收入来自品牌商家。
# B0 F$ T0 D, {; q
& Q- R5 X, T( K* L不过,主打中高端的路线,也让淘宝天猫游离在下沉市场价格战之外,对消费市场的变化点了忽略键,放任了拼多多崛起。
* q9 P9 T |) V
7 l: H6 h$ [* v L当淘宝天猫意识到自己的一部分用户与中小C店已经被拼多多“劫走”为时已晚,迅速崛起的抖音和快手也在不断蚕食淘宝天猫的份额。根据高盛报告,淘宝天猫的市场份额从2019年的66%下降至2022年的44%左右。, a4 W% k. e5 {" L8 V% `7 g" W$ x
8 m, q3 y% ]4 w' ?, [对一家电商平台来说,年GMV超过1万亿是个关键节点,这意味着在消费者端足够的影响力和在商家端足够的话语权。从成立到年GMV突破万亿元,阿里花了14年,京东花了19年,拼多多只花了4年半。在2022年2月,拼多多在DAU这一指标上也反超了淘宝。% t& y4 \" o# f" m1 p# q0 E' y
3 ]$ ]$ q0 D9 `' j; @. v
2022年,阿里已经不再公布“双11”的GMV数据,但从财报中可窥见阿里在GMV及其他数据上的无奈。- R3 X" ~/ e& S
9 O5 }4 V; D2 C! a' L6 c
2023年一季度,阿里中国商业分部收入同比下降3%,淘宝天猫的GMV已连续第五个季度同比下滑。同期,电商客户管理收入同比下降5%,低于阿里集团整体增速。同期,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6%,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7.3%。8 v! p$ g- j3 b! e" M! w: w. k! T
' H2 c: l$ T/ A! W: m8 t9 ?' S阿里集团“一拆六”后,淘天内部最先响应变化,戴珊将淘天分为“中小企业发展中心”“品牌业务发展中心”和“超市业务发展中心”,分别由汪海、刘鹏、刘一曼担任总裁,直接向戴珊汇报。
# x6 V# R% O I/ C+ j& A' M0 I5 G& j4 W
与往年大促集中于品牌满减不同,淘宝在今年“618”明显加强了对中小商家的扶持。据了解,6月4日到6月13日期间,淘天首次上线中小商家专属“618”营销通道:淘宝好价节,这是电商史上第一次为中小卖家定制的营销IP。 A$ S3 i2 j8 m( q" K
0 n9 [7 K% d( w中小企业发展中心总裁汪海表示,未来淘宝搜索体系将会和价格力牢牢绑定,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只要能做价格,就有流量。 r$ O5 a- g2 }' d n, c; |. d8 w
0 v3 p5 {8 @7 w X+ ]# K
值得注意的是,汪海此前3年一直在带队淘特业务。当年淘系对拼多多的反击,并非在主阵地,而是迅速复制了一个淘特。但据媒体报道,此前独立运营的淘特业务发生变动,淘特团队大部分人员已经合并到大淘宝。此外,淘特的补贴力度也开始下降,今年几乎不在广告投入上买量。汪海回到淘宝核心阵地,其意义不言而喻。
0 s) b. u4 [7 g9 E' `" E9 M( z D) F- Z
分拆后,淘宝天猫不用再为其他业务大量输血,可以集中精力对抗拼多多、抖快电商的蚕食。但据《中国企业家》了解,虽然一再强调价格力,但淘天并不打算卷起“价格战”。$ f7 j9 C# x% H( Y
9 Z ^% w: N' j: W. v. s2 A- f# J04 悲喜不同
! E* W1 c7 U( H) C, `* f m8 E. l, i4 ?# Q% b/ w4 ^" _6 e
一位接近阿里的人士向《中国企业家》解读,阿里此次分拆,各业务集团的战略地位并不一致。1 S& M* P$ e* ]6 }& t- h5 z
* R# R! c7 H4 d2 A
他认为,淘天、阿里云和海外处于核心层,刚好对应阿里的三大长期战略:消费、云计算和全球化。这三个业务相当于阿里的“命根子”,代表基本盘和未来;菜鸟是中间层,前可进攻,承接想象空间,后可抵御某些系统性风险;本地生活、大文娱和“N”的创新业务则处于防御层,也相对边缘。
' R. z; R/ c" M4 w
+ t" _+ i! ~* T4 Q1 S! i一线员工感受到的压力也完全不同。一位在阿里云任职3年的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老逍(张勇)上任后,明显卷了不少。”该员工说道,“去年阿里云很多同事到点准时下班,现在内部严抓考勤,开会、加班的频率明显变多了,还要担心领‘大礼包’走人。”
* D8 d; j+ C& { f& s' N r8 {' n( [0 [6 S6 y2 a" j
阿里云的分拆方案比较特殊。财报指出,董事会批准通过向股东分配股息的方式,实现云智能集团的完全分拆。& V( Q' u; Y! D
B8 s' e" w: \# F- \
这意味着阿里把所持阿里云股票全部分配给股东,未来集团与阿里云之间将不再存在持股关系。作为承担阿里未来最有想象空间的一部分,阿里完全剥离让很多业内人士倍感意外——“但这个操作很有新意,也很有二次创业的决心”。1 \6 u+ n9 j _& y
. h" c7 w4 f) r/ d6 d; }( s, U
蒋凡带队的国际数字商业,明显狼性更强、创业氛围更浓。
6 q2 k5 h# Z' |# t( R9 e$ O8 V& ~
2022年初,在大淘宝奋战7年的蒋凡,被调往新成立的海外数字商业板块,管理速卖通、国际贸易等海外业务一层组织,以及Lazada等面向海外市场的子公司。此前,这些业务分散在边缘,尚未形成BU生态,蒋凡接管后,第一件事就是花费大量时间梳理、整合。
. S0 a; J! [( x7 I& d9 {
# P$ L' ?4 w6 P% `, B9 w* s彼时,深陷舆论漩涡的蒋凡,需要一个打翻身仗的机会,而跟随蒋凡前往海外板块的老部下,同样抱着“破釜沉舟”心态,对他们而言,创业从2022年就已经开始。
! x1 k2 r6 Y6 }: N- v7 R% T r* Z4 q. C6 I/ T2 E& L
忙活了一年多的蒋凡,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绩单:2023年一季度,国际数字商业集团整体营收达到185.41亿元,占阿里巴巴集团总营收(2082亿元)的9%。有阿里海外员工表示,蒋凡确实是抓业务的一把好手,他会自己找到破局的发力点,并传达给团队。让一线员工比较认可的是,他们跟着蒋凡给的方向做业务,能拿到好的结果。& L& v$ E. T8 y5 j; @5 u
& |' y) ?% j: |: z0 E
分拆后,国际数字商业启动外部融资。一位阿里海外员工告诉《中国企业家》,得知有上市机会,整个团队都如同打了鸡血:“给我升P8还是升P9、涨不涨薪都不重要了,我们现在都把业务当作自己的事业去做,最关心的就是能不能尽早跑出来。”
3 x, A" ^+ }# c! T. F/ N A7 k B; j: ]2 e& N4 r3 ~
但《中国企业家》接触到的本地生活、大文娱以及创新业务的员工们,显然没有那么乐观——失去电商的输血,意味以后要自负盈亏,在此前持续亏损的状态下,很可能下一步动作就是收缩战线、裁员止血。毕竟要先谈“活下来”,再谈“活得好”。5 }6 }" W9 Y X% U8 }
7 l& O$ W( k3 p1 N: W) ]+ x$ s过去,阿里十分强调愿景、使命和价值观,用价值观来统一思想,通过统一思想来影响每一个人的行为。每当阿里巴巴业务遇到瓶颈或产生疑惑的时候,大家会一致地用价值观来卡位,符合的继续推进,相悖的就砍掉。
6 a5 [, x# c5 O" w7 r5 d
3 `. G$ a, @/ R& q5 n" l* r0 h, E分拆以后,未来各集团和业务公司或许会衍生出崭新的企业文化,可能受领导层风格影响,比如张勇低调勤恳,蒋凡干练简洁,戴珊注重细节。9 W; |9 C, B: p+ h, i" `/ U
/ @/ ~+ t' g' o5 d1 ]* H“我们过去做了很多大集团的分拆项目,从历史经验看,不同企业分拆的出发点、目的都不同,业务属性也不一致,有的做to B,有的做to C,与客户的沟通风格也有较大差异。工作环境和方式不一样,多少会往上回溯,影响到一个集团的行事风格和文化。”华兴资本董事总经理、投资银行事业部联席总裁王力行对《中国企业家》指出。
8 y- ~. [% u9 h3 u8 @) |6 e# E" ~
05 排兵布阵 U$ \4 ]+ Y; g$ o. y0 o
, _/ e3 _9 D" | M: m$ n0 Y
变革的另一条脉络,是关于权力与人的故事。
% n7 p& Q' N7 n5 o6 t( Q
* H' r6 o* f2 n+ J8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以马云为首的18位初代合伙人创立了阿里巴巴,后来业界用“十八罗汉”来代指,包括马云、孙彤宇、金建杭、蔡崇信、彭蕾、张瑛、吴泳铭、盛一飞、楼文胜、麻长炜、谢世煌、戴珊、金媛影、蒋芳、周悦虹、师昱峰、饶彤彤以及韩敏。
" u: H8 `% i9 L6 H; n# q8 Y4 _/ u5 e
“1+6+N”的组织变革之下,分别建立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的董事会,实行各业务集团和业务公司董事会领导下的CEO负责制,每个集团设立五个董事会席位。细心观察,许多已经退休淡出一线的“十八罗汉”,也都重新归位,皆在分拆后的六大集团中担任要职,如蔡崇信、吴泳铭、蒋芳、彭蕾、戴珊。
8 u0 }/ Z& x" w; r: X) z0 p, O6 X( R0 A" ~, b+ N$ ~1 U
更为重磅的人事调用,发生在最高层——张勇将于9月10日卸任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职务,此后将专职担任阿里云智能集团董事长兼CEO;蔡崇信将出任董事会主席,吴泳铭出任阿里巴巴控股集团CEO,同时继续兼任淘天集团董事长。
5 C' p9 @7 w3 }$ T$ y8 g
* n6 x [& L$ c1 r; @# Z$ ?2 ]一名接近淘天的人士告诉《中国企业家》,吴泳铭回归,并不直接参与一线管理,淘天目前的实际管理者依然是戴珊。蔡崇信和吴泳铭的出山,更多意义在资本市场层面。值得注意的是,蒋凡在三个业务集团中都担任董事,且最新年报披露其已经重回阿里合伙人,这意味着蒋凡再次回到阿里权力中心。: `2 X: Y. s$ o
' F4 K9 Y+ e9 \( [7 T虽然马云尚未回到台前,但不难看出,这场人事大变动背后的核心主导者正是马云。
" }7 L) {( ]+ B9 Y
8 e& w% x1 A& o( o人事调任的动作虽大,但这正是马云的一贯风格。他曾经说过,“没有换过五个老板的人不算在阿里巴巴工作过。”2 V% f% h( L9 o+ |8 K
$ ]; k# K5 [6 } _8 t3 f( P& D( Y7 k
6 S# d# s( ]# h# B) e: E0 z来源:中企图库 6 l9 y; ]" S; ?* z( g8 g
. @ S# O [* Y3 M, T
阿里的用人之道,是把人才在纵向、横向业务等各部门轮岗,有潜质的人通常3年就会被换岗,陆兆禧、彭蕾等很多阿里高管都去过很多部门。“你希望保持一成不变,那么你一定会被外面的变革给改死掉,组织一定要做到最佳效率。”马云说。
5 Y/ l5 {8 d- ^* i
8 |# T1 q7 K* Q+ l* V U: N* _世人通常喜欢将成败盖棺定论,张勇卸任,外界总是习惯从能力与否去解读。有接近张勇的阿里人士向《中国企业家》委婉透露,“老逍应该是自己请辞的。”阿里内部人尽皆知,张勇堪称劳模,经常半夜还在回邮件,每带一个业务都尽职尽责。; S6 {( v5 c* d
! B) d6 g. v& e' A9 Z2 J* L前述阿里人士表示,张勇和马云,是风格截然不同的两类领袖。“老逍更适合管理优化,毕竟他是做财务出身,财务的职能是优化企业内部的资源配置,让资金更有效率。在行业成熟期,或者战略稳定、企业平稳发展的阶段,大家都在拼成本、拼管理,老逍能发挥的作用非常关键。但马云是战略家,擅长做更具开拓性的事情。”
; A; M" o& n3 o* d( W
& \0 K! k7 t& P" Q: K6 W胡麒牧表示,任何一个决策都要放在特定的背景去看,没有孰优孰劣,只是需要把合适的人放在合适的位置,“比如张勇,在一些发展阶段,他适合统揽全局,在另一些发展阶段他适合独当一面,这种开放的用人机制很灵活。”( W z2 S3 r, A. Z
, d( ^! L4 E& P* w& |- f, G
在公布上市路线图的同时,阿里宣布成立两个新委员会:资本管理委员会、合规风险委员会。接近阿里人士对《中国企业家》指出,这两个机构至关重要,“相当于阿里的心脏,集团最高的权力中枢”。
$ A' Q: P7 ^ l: ?; D
y; M+ {5 k8 E% c) w+ h6 H此前,阿里巴巴的权力以通过任命董事会的形式掌控在合伙人手中:每年合伙人都可以提名新合伙人。分拆后,两个委员会的建立,以及六大业务集团各自成立董事会,意味着合伙人制度或将逐渐淡出。
B) O4 o( J" o# q1 D: U- S C$ G
王力行对《中国企业家》表示,从目前的已有信息推测,六大子集团未来将回到董事会治理的常见公司结构。“子公司预计会各自引入新的投资人,如果股东不完全一致,那么意味着利益也不完全一致。如果继续用统一的合伙人机制去管理六家集团,可能需要克服更多挑战。”
( r# q1 R9 N, n c1 j- V* d' a5 o9 D& ]# v
合伙人制度曾是马云能够安心“退休”的最大倚靠和底气。2019年9月10日,在卸任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的演讲中,马云强调:“今天不是马云的退休,而是一个制度传承的开始。今天不是一个人的选择,而是一个制度的成功。”
8 {: H- |4 c4 A
+ t7 R' ]/ z! u/ s" [: f4 @如今老班底重新归位,说明人才体系的培养,对阿里而言依然是一项重要挑战。
0 y7 [% J$ P5 t! Y! z" l; O5 D* Y' H/ |1 E3 e0 G Q% Q
1999年创办阿里巴巴时,马云就有个梦想:良将如潮。可现如今摆在台面的事实是,阿里没有接班人。这也不是他一个人的烦恼,刘强东、李彦宏等一众大佬都有此困扰。
1 i. Z1 u& q: P; r4 }8 O% T3 B; q4 E$ Z' O* R1 ^
大部分良将在2019年之前选择了出走阿里——滴滴创始人程维、美团前COO干嘉伟、唱吧创始人陈华、同程旅游创始人吴志祥、口碑网创始人李治国、总裁陈思、贝贝网创始人张良伦、蘑菇街创始人陈琪……截止到2019年上半年,阿里校友(阿里离职员工)已超过10万,其中超过500位担任CEO,在超过26个行业领域创办了超过1200家创业公司。
3 ?" w- X9 w# V, x4 I
1 l2 y$ F; w3 E06 搅动“敬业激情”; t9 G! U+ E4 f) Z% d& X6 U
# E' M/ r) _ t阿里分拆刚开始不久,诸业务集团员工就表示,“统一的价值观味道似乎变淡了。”' z1 E* s0 R' t- r4 R$ k9 F
! R+ s$ ^- i: |1 @. V+ S& y, V
最先体现在“阿里精神日”。5月10日是淘宝的诞生日,后来也被称为“阿里精神日”,这也是阿里内部极其重要的日子——从2006年开始,阿里每年都会在“阿里精神日”这天举办集体婚礼,马云亲自到场为阿里新人证婚。每到这一天,阿里园区上下都洋溢着热闹氛围。; g* @( S0 E* X7 h |$ ?6 P
( i# X& ]- C6 p* X% C) q. f j
# l( S% z+ |0 j1 a I N来源:视觉中国 % [! v8 k9 x$ p, |; L* I0 ~! `5 K) l9 {
' M+ n+ K5 Y7 T% g! k `今年“阿里精神日”恰逢淘宝20周年,但却没什么水花,集体婚礼暂停了,西溪园区仅摆设了一个小型展台,和平时举办的公益日差别不大。当日,《中国企业家》前往活动展台,现场仅有几十个人,一些路过的阿里员工甚至“不知道这是在干吗”。
* f7 b" u1 u+ a5 Z+ N9 a
/ k) N: G6 D, Z% R另一项承载价值观培养的重要活动“百年阿里”也退出了历史舞台,这项入职培训活动已经办了十几年。
: d" S' J1 u: }+ u2 O2 c" g+ m/ k* w. M7 ]
为将价值观深入人心,每个新入阿里的员工都要接受一个为期9天的课程培训“百年阿里”。曾经有段时间,因为业务太过繁忙,人力资源部门擅自将课程调成一个5天的浓缩版,马云知道后,当即坚决要求改回来。
7 t0 k$ Y4 |7 c& T' @' a o1 E Q d1 a! B k8 |
《中国企业家》了解到,目前新入职的员工已经不再由集团统一培训,而是由各业务集团自行培训,流程也简化许多。不过,许多在业务集团进行入职培训的HR人员,曾经也负责过“百年阿里”,这也许跟中台打散有关。2 D. G1 a/ A. P
: |! y* T' S; |一个决策灵活的团队,在新科技飞速发展时期变得尤为重要,比如风靡全球的ChatGPT,诞生在人员规模在2023年3月还仅有700多人的初创公司OpenAI。超过20万人的阿里,与创业时代相比,明显多了许多“大公司病”,少了几分“狼性”。- L+ @) V5 w. e6 r0 b
* k; X0 y9 u: H% N
石维磊指出,阿里巴巴是一个创新驱动的公司,如果大公司问题太多,决策链条脱节,对创新能力实际是负影响。业务分拆独立经营,将有效激发员工的创作力、释放组织的生产力。" I: a7 {8 b( I N$ X- i8 S2 G
2 K% R' ~0 ^: q" b, _) E格菲·埃布尔在《敬业的激情》提出一个观点:企业的根本动力来自员工“敬业的激情”,它是现代企业成功秘诀。除了股权分配机制,分拆后的阿里也在各个层面想办法搅动员工的“激情”。
" Y' Y) T7 s( k
' W8 u8 r8 C4 ^- M+ J g+ j马云曾经有一个理论,“小公司最怕的是野狗,小公司喜欢业绩非常好价值观很差的人;大公司最怕小白兔,就是那些业绩很差,文化很好的人。”野狗是指有业绩没有团队合作精神的人;小白兔是指有很强的职业精神但是没有业绩的人。在马云看来,两者都不能用。有阿里员工此前向《中国企业家》表示:“阿里有不少隐形的养老‘高P’,不带队,不干活,开掉他们的成本很高。”拆分后,阿里决心整改这股风气。
8 J7 g7 C1 u& D/ q& b5 r! f+ _4 j# j5 O
据36氪报道,淘天启动人力制度改革方案,预估今年12月后正式实行,方案具体为:$ x; l) `" _3 X) Z! i! W) C
0 B% u6 H: ], H. F+ p8 Y6 W( a: R2 \1.取消P序列,用14~28级对应原P4~P8,每三个层级对应一个P级,且14~28级员工工资和奖金不会只与层级挂钩;
2 n3 t8 M) `* i5 ]; H0 T6 U7 m0 u- m, V
2.原P8以上员工走组织任命的形式,不再有职级的晋升和降级,根据业务规模和团队规模来决定薪资和奖金;1 ?" `4 y; Z) w6 m, h
; P1 Y F5 Y/ n$ Z. X
3.绩效分数将只保留三个层级:3.75、3.5、3.25,取消3.5+和3.5-,绩效表现优秀者可能在一年内实现多个层级跃升。" R+ y7 ]9 W' ^" J+ e
2 a0 W9 o4 G r5 U) u( h& d
此外,被习惯“摸鱼”的员工视作出路的内部“活水”制度也被叫停。
- O+ D+ a; Z0 E; m8 `+ X0 B
% \* {; a3 r+ w& y以往阿里员工可以在集团内各事业群自由转岗,直属领导不得阻拦。“有的人业绩不好,在这个部门待不下去了,去说服另一个部门领导就行,只要对方同意你进,直接保留职级平跳。”有阿里员工向《中国企业家》透露。如今情况大不相同,“想转岗到其他业务集团,需要先离职再入职,职级、薪酬都会走面试流程重新定。”' d% o) k3 Y% @/ L! u. M U$ I# W
/ v3 W; K; g# j, W
07 “分拆潮”正在路上+ N2 o$ i: b' _
: Z. l8 A% L9 K' c: s+ c+ H6 E& a* y
中国互联网走过近30年,诞生了一批年龄超过20岁的巨型公司,他们从一个原点出发,不断扩大边界多元发展。
$ [$ }. U6 q5 z' Q& q5 y$ B5 ?( U1 |
) l8 |7 H, v0 ]: V$ c6 T F* y腾讯目前由六大事业群组成——CDG(企业发展事业群)、CSIG(云与智慧产业事业群)、IEG(互动娱乐事业群)、PCG(平台与内容事业群)、TEG(技术工程事业群)、WXG(微信事业群)。在去年年底的总结大会上,马化腾指出的腾讯的问题就包括人浮于事、组织缺乏活力。# S7 }# M- z0 {
/ V0 g9 S; e+ G$ K: E, S/ Y即便是成立只有12年的美团、11年的字节跳动,其业务和组织机构的庞杂度,也超乎想象。
; M! Y, [6 @ z+ F8 j1 F. V+ R+ t
美团业务板块包括餐饮外卖、到店酒旅、新业务三个部分。其中单单一个新业务下面就涵盖了美团优选、美团买菜、美团闪购、快驴进货、美团小贷,以及打车、共享单车等业务。
* Q4 U1 Y0 n1 k* p# Y( O8 q( ^ l
字节跳动虽然还未上市,但其体量足以让其分拆若干公司上市。2021年11月,字节跳动实行业务线BU化,成立六个业务板块——抖音、大力教育、飞书、火山引擎、朝夕光年和TikTok。4 E1 @9 q! k0 h9 G
% K9 \5 ~$ E4 c
上述互联网巨头也都面临着和阿里同样的问题——规模巨大从而降低了效率,层级过多导致反应迟缓,墨守成规阻碍了创新。
4 a! Y, t" D* J. C. K. q, K [$ `) {
从更大的层面上看,阿里此次大分拆,或许能为也正在头痛的其他互联网巨头提供一些思考和动力。: }/ m! W" r/ b6 Y! `- q
/ \5 h0 z, J& S! w8 K* \王力行对《中国企业家》指出,美国市场比较多的分拆,很多都是真正意义上的分立,例如GM拆出Delphi、AT&T分拆Lucent、Moto分拆Freescale、HP分拆Agilent,分拆之后的企业和原集团没有直接股权关系。
/ P! X' {. s6 K7 o3 T1 `5 k3 D) n' K/ A& [
与美国不同,国内这几年新经济企业的分拆,基本都还是与母公司保持着较为紧密的联系。而国内企业分拆的出发点可以大致分为两个方向——业务发展和资本市场。不过,往往一个分拆,会兼具两个方面的要素。
+ Z% L, o, [, G3 q" d' C8 _! E% r: n2 e4 @
至于分拆的原因,王力行归纳为:随着业务边界的扩展和组织规模的不断扩大,头部创业企业开始面对不同业务的差异化发展的需求;有些企业往往有一部分业务,是由原本服务内部的成本中心发展而来,内部希望他们能转变为利润中心,向整个社会提供服务,吸引外部的客户。设计周全的分拆方案,可以在集团内部形成更聚焦的团队激励,激发团队的冲劲和战斗力,形成二次创业的氛围等。* L$ f4 F @; u, a1 E: @* Z
4 R8 j$ }( k- Q' a除了业务发展的视角,企业分拆不可忽视的另一个视角就是资本市场。从美国的企业分拆历史看,因为其资本市场较为成熟,企业管理团队对资本市场的重视度也更高,所以资本市场是很多分拆的主要驱动因素。/ D# X5 J: H. S' H# `$ }
: M6 T5 c ~+ l9 F5 }$ s. N
“阿里这次动作比较大,给业界带来的冲击力比较直观。但分拆这件事,过去这些年也一直在发生。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一个周期内,大家可能更偏向于整合,多元化到一定程度后,又会有分拆的考虑。”王力行说。
^1 m0 Y) v+ k3 ~! ]& `# H; V% L% W
他强调,不是每个企业都适合分拆,不同企业状态差异很大,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设计最适合自己的方案。6 O4 ~. `" ]9 C% F5 D' `/ b. G
Q6 Y& q9 l# z k8 ?0 l回看巨型公司在资本市场分拆上市这条路上,京东先行了一步。
' h# U( w5 U% w! c/ m$ a( \& I. ]* |+ n! s8 h8 O" B7 Y+ v3 H" m
2018年,京东接连遭遇了一系列问题:股价下滑,逼近破发;GMV增速放缓;活跃用户数量下降,以及创始人危机。无论从外部还是内部看,京东当时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但在这一年前,刘强东已经开始思考并主导京东集团的分拆上市。
( B" ?( d# e1 _* y1 n! M- G; ~: u2 G( C- F' Q
如今,除了京东集团本身,京东物流、京东健康、达达集团都已成功上市,京东产发、京东工业也将于香港联交所主板独立上市。若分拆上市顺利完成,“京东系”上市公司将达到7家(包含德邦股份)。
, \: X& z* ^3 |' J" V( j* F
4 f. R! h+ D) N: v“看各国的企业发展史,分拆其实有一个浪潮,不是单个的现象。”石维磊介绍,“每一轮企业收购潮扩张潮之后,都会出现一轮分拆潮。阿里作为行业的标杆企业,如果它的创新热情再次被激发的话,一定会有人跟随,尤其是未来5到10年内。”
8 Y: _9 B, d8 Y7 z) e: |
0 R5 D; |, s3 K通用电气(GE)曾被认为是美国最伟大的公司,2021年11月9日现任CEO拉里·卡尔普为了扭转衰退的局势,把航空、医疗和能源三块业务分拆为三家独立的公司。这个消息立刻受到市场的欢迎,当日通用电气股价上涨至116美元以上。如果爱迪生还在世,他肯定不愿意看到这个庞然大物的解体,不过投资者则认为这是它重振雄风的唯一方案。- {$ s# `% x& ^2 _9 Z- c9 b
) @, M# W; B5 _% D
马云崇尚太极哲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所有东西都是互动的,危机中孕育着机遇,劣势也有可能转化成优势。“如果先下了一步臭棋,先不要着急,慢慢走或许会变成好棋。”他曾说。9 ^9 ~$ W' n' x- y( ~$ v* h
) q( _( N% s" \9 F# n- _这家立志至少要活102年的公司,在拆分之后看起来也不再具有攻略性。
2 @/ X/ y( c/ n
& u: N6 U, Y* D9 D7 S; ^+ H. H& g0 x: v如斯蒂芬·茨威格在《人类群星闪耀时》里写道——“一个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刻出现以前,必然会有漫长的岁月无谓地流逝而去,在这种关键的时刻,那些平时慢慢悠悠顺序发生和并列发生的事,都压缩在这样一个决定一切的短暂时刻表现出来。”5 s2 c M6 R7 Q. ]( k
7 |9 F% X4 Y1 A+ Q% c& [/ ^' R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杨毅为化名). ?: Q8 M& C: s* G/ \
1 Q. z: t2 {9 H! ~+ h0 T, m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中国企业家杂志 作者:邓双琳 |
|